盐雾试验是评价金属材料耐海洋、工业大气腐蚀性能的核心方法,其过程中形成的腐蚀产物并非单纯的“破坏产物”——部分产物可在基体表面形成物理屏障,甚至通过化学稳定性减缓介质渗透。深入分析腐蚀产物对基体的保护作用,是理解金属腐蚀机制、优化防护设计的关键环节。
金属材料盐雾试验中腐蚀产物的形成机制
盐雾试验的核心介质是含氯化钠的水溶液,雾化后形成的微小液滴附着在金属表面,其中的氯离子(Cl⁻)会破坏基体原有的钝化膜(如钢铁的氧化膜、铝合金的氧化铝膜)。当钝化膜被击穿后,金属基体与氧气、水发生电化学反应:以钢铁为例,阳极反应为Fe→Fe²⁺+2e⁻,阴极反应为O₂+2H₂O+4e⁻→4OH⁻,Fe²⁺与OH⁻结合形成Fe(OH)₂,随后被氧化为FeOOH(针铁矿)、Fe₃O₄(磁铁矿)等铁锈成分;镀锌钢的阳极反应是Zn→Zn²⁺+2e⁻,Zn²⁺与环境中的CO₂、OH⁻结合,形成碱式碳酸锌[Zn₅(OH)₆(CO₃)₂](白锈)。
腐蚀产物的形成是动态过程:初期,金属表面仅形成薄而分散的产物;随着试验时间延长,产物逐渐堆积、连接,最终覆盖整个表面。此过程中,氯离子的迁移和富集是关键——若腐蚀产物能阻挡Cl⁻向基体渗透,则形成保护;反之,Cl⁻会被包裹在产物内部,加速局部腐蚀(如点蚀)。
腐蚀产物的成分与结构对保护作用的影响
腐蚀产物的保护效果首先取决于其致密性。致密的产物能有效隔绝氧气、水和氯离子与基体的接触,如铝合金在盐雾中形成的γ-Al₂O₃·nH₂O膜,结构紧密且与基体结合牢固,即使局部破损也能通过“自愈”(铝离子与水中的OH⁻重新结合形成氧化膜)恢复保护;而钢铁的铁锈是由FeOOH(针状)、Fe₃O₄(粒状)混合而成,结构疏松多孔,氯离子可通过孔隙渗透至基体,甚至在产物与基体之间形成“闭塞电池”,加速腐蚀。
成分的化学稳定性也是关键因素。不锈钢中的铬(Cr)会与氧气反应形成Cr₂O₃膜,其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(-1058 kJ/mol)远低于Fe₃O₄(-1015 kJ/mol),因此更稳定,在盐雾中不易溶解;而镀锌层中的锌腐蚀产物(碱式碳酸锌)在中性盐雾中溶解度极低(约1.2×10⁻⁴ g/L),能长期保持结构完整。相反,若腐蚀产物含易溶成分(如钢铁铁锈中的FeCl₂),则会在盐雾中逐渐溶解,失去保护作用。
不同金属基体的腐蚀产物保护差异
镀锌钢是盐雾试验中“腐蚀产物保护”的典型案例:
其表面的镀锌层优先腐蚀,形成的碱式碳酸锌(白锈)是一种致密的片状结构,能有效覆盖基体表面。试验数据显示,镀锌钢在中性盐雾中暴露72小时后,白锈覆盖率达80%,此时腐蚀速率从初期的0.02 g/(m²·h)降至0.005 g/(m²·h),保护效果显著;若白锈进一步转化为黑锈(ZnO),虽然结构更致密,但脆性增加,易开裂,保护效果反而下降。
钢铁基体的腐蚀产物保护作用较弱:铁锈的孔隙率可达20%~40%,氯离子易在孔隙中富集,形成“盐酸环境”,加速Fe²⁺的溶解。例如,Q235钢在5%NaCl盐雾中暴露168小时后,铁锈厚度达50μm,但腐蚀速率仍高达0.15 g/(m²·h),远高于镀锌钢。
铝合金的腐蚀产物具有“自愈性”:
其表面的氧化铝膜在盐雾中若被氯离子破坏,暴露的铝基体会迅速与水反应,重新形成Al₂O₃·nH₂O膜。试验表明,6061铝合金在中性盐雾中暴露240小时后,腐蚀产物厚度仅10μm,但腐蚀速率稳定在0.003 g/(m²·h)以下,保护效果优于钢铁。
影响腐蚀产物保护效果的关键环境因素
盐雾浓度直接影响腐蚀产物的结构:当NaCl浓度从3%升至5%时,镀锌钢的白锈形成速率从24小时达50%覆盖率升至12小时,但白锈的孔隙率也从5%增至10%——高浓度盐雾加速了锌的腐蚀,却导致腐蚀产物疏松。若浓度超过10%,白锈会因Cl⁻过量而溶解,失去保护作用。
pH值是另一关键因素:酸性盐雾(pH=3)会溶解碱性腐蚀产物,如铝合金的氧化铝膜在酸性条件下会生成AlCl₃(易溶),导致膜层破坏;而碱性盐雾(pH=10)会加速钢铁的铁锈形成,但铁锈的致密性下降。中性盐雾(pH=6.5~7.2)是最常见的试验条件,此时腐蚀产物的形成与稳定达到平衡。
温度影响腐蚀反应速率:盐雾试验的标准温度是35℃,此时化学反应速率适中,腐蚀产物形成均匀;若温度升至45℃,镀锌钢的白锈形成时间缩短至8小时,但白锈易因热膨胀而开裂,保护效果下降;若温度降至25℃,反应速率减慢,腐蚀产物形成缓慢,初期保护作用弱。
腐蚀产物保护作用的实际评估方法
称重法是最基础的评估手段:通过测量金属试样在盐雾试验前后的质量变化,计算腐蚀速率(单位:g/(m²·h))。若腐蚀速率随时间延长而下降,说明腐蚀产物形成了有效保护;例如,镀锌钢在0~72小时的腐蚀速率从0.02降至0.005 g/(m²·h),表明白锈的保护作用显现。
表面分析技术能直观观察腐蚀产物的形貌与成分: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可观察产物的致密性——如镀锌钢的白锈若为片状叠层结构,说明致密性好;若为颗粒状松散结构,则保护差。能谱分析(EDS)可测产物中的Cl⁻含量:若Cl⁻含量超过1%,说明产物已吸收大量氯离子,保护作用下降。X射线衍射(XRD)可识别产物的物相:如钢铁的铁锈中FeOOH含量越高,说明结构越疏松,保护越差。
电化学方法能定量评估保护效果:极化曲线测试可测腐蚀电流密度(Icorr)——Icorr越小,说明腐蚀速率越慢,保护越好。例如,铝合金在盐雾中暴露240小时后,Icorr从初期的1×10⁻⁶ A/cm²降至5×10⁻⁸ A/cm²,表明氧化铝膜的保护作用显著。电化学阻抗谱(EIS)可测腐蚀产物膜的电荷转移电阻(Rct)——Rct越大,说明膜的阻挡作用越强,保护越好。
![万测[三方检测机构平台]](http://testsite.oss.files.d50.cn/ulsdmg.com/image/logo.png)
![万测[三方检测机构平台]](http://testsite.oss.files.d50.cn/ulsdmg.com/image/author.jp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