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产品可靠性验证中,单一应力测试难以模拟真实使用场景——设备可能在高低温交替中遭遇运输颠簸、跌落等机械冲击。综合应力试验中,机械冲击与温度循环的联合测试通过复现多应力叠加环境,能更精准暴露产品潜在失效模式,是航空航天、汽车电子等领域的核心验证手段。本文围绕该联合测试的关键环节,梳理科学可行的实施方案。
测试目标与标准体系的前置确认
联合测试的第一步是明确核心目标:需评估产品在温度循环与机械冲击叠加下的哪些性能?是电子元器件的 solder joint 可靠性、结构件的疲劳寿命,还是连接器的接触稳定性?目标不同,后续试验参数与评估指标会有本质差异——例如针对汽车 ECU,目标可能是“-40℃~125℃温度循环下,承受1000g半正弦冲击后的电路通断性”;针对航空传感器,目标可能是“温度循环100次后,冲击导致的输出误差变化率”。
例如某航天继电器的联合测试目标,需评估“在-55℃~125℃温度循环100次后,承受2000g冲击的触点接触电阻变化”,这一目标直接决定了后续温度循环的次数(100次)、冲击的加速度(2000g),以及评估指标(接触电阻变化率≤10%)。若目标不明确,可能出现“循环次数过多导致试验周期过长”或“冲击加速度不足无法暴露失效”的问题。
同时,需锚定行业标准体系:军工领域参考GJB 150《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》中“温度循环”(GJB 150.3)与“机械冲击”(GJB 150.18)的联合要求;消费电子可依据IPC-9701《表面安装器件的温度循环测试方法》结合IEC 60068-2-27《机械冲击试验》;汽车行业则需符合ISO 16750《道路车辆 电气及电子设备的环境条件和试验》中的多应力叠加条款。标准是试验的“法律依据”,需避免参数设计偏离行业共识。
试验设备的选型与兼容性验证
联合测试对设备的核心要求是“多应力同步施加”,需确保温度循环与机械冲击的设备能无缝联动。首先是温度循环设备:需选择带“冲击台接口”的高低温箱,其内部容积需容纳冲击台的台面(或试样夹具),且温度均匀性≤±2℃(符合GJB 150要求),升温/降温速率需满足试验剖面(如5℃/min或10℃/min)。例如某型号高低温箱,内部尺寸1000mm×800mm×600mm,可兼容500kg负载的冲击台台面,能实现-70℃~150℃的温度范围。
其次是机械冲击设备:需选择“桌面式”或“落地式”冲击台,其台面需能伸入温度箱内部,且冲击方向(如Z轴垂直冲击或X/Y轴水平冲击)需与试样的真实受力方向一致。冲击台的最大加速度、脉冲 duration、负载能力需匹配试验要求——例如针对小型电子模块,选择最大加速度2000g、脉冲宽度0.5ms的电磁式冲击台;针对大型结构件,选择液压式冲击台(最大负载1000kg)。
最后是设备兼容性验证:需测试“温度循环中施加冲击”时的系统稳定性——例如在-40℃环境下施加1000g冲击,需确认温度箱的门密封未因冲击变形导致温度泄漏,冲击台的控制系统未因低温出现信号延迟。可通过“空载试运行”验证:先运行温度循环至目标温度(如-40℃),再触发冲击台完成10次冲击,监测温度箱内的温度波动(需≤±3℃)与冲击台的脉冲波形(需符合半正弦/梯形波要求)。
温度-冲击协同的应力剖面设计
应力剖面是联合测试的“核心脚本”,需模拟产品的真实使用场景。首先确定温度循环参数:依据产品寿命周期中的温度环境,例如汽车电子在东北冬季的启动温度(-30℃)与夏季暴晒温度(85℃),可设计温度范围为-30℃~85℃,循环次数50次,升降温速率5℃/min,高温停留时间30min,低温停留时间30min。
然后确定机械冲击参数:依据产品的运输/使用中的冲击场景,例如快递运输中的跌落冲击(约500g,0.8ms脉冲),或汽车过减速带的冲击(约100g,2ms脉冲)。需明确冲击的施加时机:是在“温度极值点”(如-30℃低温停留30min后)还是“升降温过程中”(如从25℃降至-30℃的中途,温度为-10℃时)?——研究表明,在温度极值点施加冲击,更易暴露材料的热应力与机械应力叠加失效(如塑料外壳的脆裂、 solder joint 的开裂);而在升降温过程中施加冲击,更易暴露动态热变形与机械冲击的耦合失效(如连接器的插拔力变化)。
需注意应力剖面的“累加效应”——例如温度循环100次后,材料的疲劳损伤已经积累,此时施加冲击更易导致失效。因此,冲击的施加次数需随着循环次数增加而减少,或加速度随着循环次数增加而降低,模拟产品“老化后对冲击的抵抗能力下降”的真实情况。
最后是剖面的协同:例如某汽车ECU的联合剖面设计为:① 温度从25℃升至85℃(5℃/min),停留30min;② 施加Z轴方向100g、1ms梯形波冲击,共5次;③ 温度从85℃降至-30℃(5℃/min),停留30min;④ 施加Z轴方向500g、0.8ms半正弦冲击,共3次;⑤ 重复①-④至50次循环。需注意:冲击的施加需在温度稳定后(如停留30min后),避免升降温过程中的温度波动影响冲击效果的重复性。
试样的标准化准备与安装
试样准备需满足“统计有效性”与“状态一致性”:首先是试样数量,依据可靠性统计要求,需至少准备5个试样(若采用 Weibull 分布分析,需≥10个),确保试验结果的置信度(如90%置信水平)。其次是试样状态:需保持“出厂原始状态”(未经过其他应力测试),或依据产品规范进行预处理(如焊接后的回流焊处理)——例如测试PCB的 solder joint 可靠性,试样需经过260℃回流焊(符合IPC-J-STD-001),并在室温下放置24h后再进行试验。
对于有防水要求的产品(如户外传感器),需在安装时保持密封状态(如安装防水胶圈),避免温度循环中的水汽进入试样内部,影响试验结果。可通过“防水测试”验证:将试样浸入水中1h,压力0.1MPa,确保无渗水后再进行试验。
试样安装需确保“受力一致性”:首先是夹具设计,需采用与产品真实安装方式一致的夹具(如汽车ECU的金属支架、航空传感器的螺纹固定),避免因夹具不当引入额外应力(如夹具过紧导致PCB变形)。其次是安装位置:需将试样固定在冲击台的“台面中心”(冲击加速度均匀区),避免边缘位置的加速度衰减(如台面边缘的加速度可能比中心低20%)。最后是导线/电缆的处理:需使用“柔性导线”(如硅胶线)连接试样与测试设备(如热电偶、电压测试仪),避免导线因冲击或温度变化拉扯试样,影响试验结果。
可通过“安装验证”确认:将试样安装后,施加一次小加速度冲击(如50g),用高速摄像机拍摄试样的位移(需≤0.1mm),或用应变片监测试样的应变(需≤设计许用应变的10%),确保安装牢固且无额外应力。
分层执行的测试流程规划
联合测试的流程需“分层递进”,确保每一步的结果可追溯。第一步是试样预处理:将试样置于室温(25℃±5℃)、湿度(45%±10%RH)环境下放置24h,消除运输或存储带来的环境应力。第二步是初始性能检测:测试试样的 baseline 参数——例如电子模块需测输入输出电压(±0.1V以内)、电阻值(±1%以内);结构件需测尺寸公差(±0.05mm以内)、硬度(±2HRC以内)。需记录每个试样的初始值,作为后续对比的基准。
第三步是应力施加:按照设计的应力剖面执行温度循环与冲击——例如运行温度循环至第10次循环的低温极值点(-30℃),触发冲击台施加5次1000g冲击;运行至第20次循环的高温极值点(85℃),施加3次500g冲击。需实时监测试样的状态:用热电偶监测试样的表面温度(需与温度箱内的温度差≤±2℃),用加速度传感器监测试样的实际承受加速度(需与冲击台设定值差≤±5%)。
第四步是中间性能检测:每完成10次温度循环,暂停试验,将试样取出置于室温环境下恢复2h(消除热应力),然后测试性能参数——例如电子模块需测电压/电阻的变化率(需≤5%);结构件需测应变(需≤设计值的20%)。若某试样的参数超过阈值,需标记为“失效”,并记录失效发生时的应力条件(如第15次循环、-30℃下施加冲击后)。
对于需要长时间试验的项目(如100次温度循环,每次循环2h,共200h),需设置“自动值守”功能——例如设备的控制系统可在试验完成后自动停止,或在出现异常时发送报警短信给试验人员。避免因人员疏忽导致试验中断或试样损坏。
第五步是最终性能检测:完成所有应力剖面后,对未失效的试样进行全面检测——例如电子模块需做X射线检测(查看solder joint 的开裂情况)、振动测试(验证剩余寿命);结构件需做金相分析(查看内部裂纹)、强度测试(验证剩余强度)。需将最终结果与初始值对比,计算性能退化率(如solder joint 的开裂率≤10%为合格)。
全链条的数据采集与失效根因分析
数据采集需覆盖“应力参数”与“性能参数”:首先是应力参数采集,用温度传感器(热电偶或RTD)监测试样表面温度(采样率1Hz),用加速度传感器(压电式或应变式)监测试样的冲击加速度(采样率10kHz),用数据采集仪(如NI cDAQ)记录这些参数,生成“温度-时间”“加速度-时间”曲线。其次是性能参数采集,用数字万用表(如Fluke 8846A)测试电压/电阻(采样率1次/循环),用影像测量仪(如Keyence IM-7000)测试结构件的尺寸(采样率1次/10循环),用X射线检测仪(如YXLON FF20)检测solder joint 的内部状态(采样率1次/20循环)。
失效根因分析需结合“应力数据”与“性能数据”:例如某电子模块在第15次循环的-30℃冲击后出现电压异常,首先查看应力数据——冲击时的加速度为1050g(超过设定值5%),试样表面温度为-32℃(符合要求);然后查看性能数据——电阻值从初始的100Ω升至150Ω(变化率50%);再通过X射线检测发现solder joint 出现2mm开裂。结合材料特性分析:solder joint 的Sn-Pb合金在-30℃时的脆性增加,加上1050g冲击的机械应力,导致 solder joint 开裂,进而引起电阻增大。
可采用“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(FMEA)”梳理根因:首先列出失效模式(solder joint 开裂),然后分析失效原因(低温脆性+机械冲击),再评估失效影响(电路通断异常),最后提出改进措施(改用无铅 solder 合金,提高低温韧性)。需确保分析结果能直接指导产品设计优化——例如若结构件在高温冲击下出现变形,可改进材料(改用耐高温塑料PA66+30%玻纤)或增加加强筋。
试验中异常情况的实时处理机制
联合测试中可能出现多种异常:设备异常(如温度箱的压缩机故障导致温度无法下降)、试样异常(如试样突然冒烟、导线断裂)、数据异常(如加速度传感器信号丢失)。需建立“分级处理机制”:
一级异常(设备报警):若温度箱的温度超过设定值±5℃,或冲击台的脉冲波形偏离要求±10%,需立即暂停试验,检查设备——例如温度箱温度过高,可能是冷凝器堵塞,需清理冷凝器;冲击台波形异常,可能是传感器松动,需重新固定传感器。处理完成后,需重新运行最近一次的应力循环(如第5次循环),确保试验的连续性。
二级异常(试样异常):若试样出现冒烟、开裂等明显失效,需立即停止该试样的试验,记录失效时的应力条件(温度、冲击参数、循环次数),并将试样保留用于后续分析。其他试样可继续试验,但需检查安装是否牢固(避免连锁失效)。
三级异常(数据异常):若数据采集仪显示传感器信号丢失,需暂停试验,检查传感器的连接(如热电偶是否脱落、加速度传感器的导线是否断裂)。重新连接后,需重新施加一次小加速度冲击(如50g)验证信号是否恢复,恢复后继续试验,并补录丢失的数据(若无法补录,需在报告中说明)。
需注意:所有异常情况都需记录在“试验日志”中,包括异常发生时间、现象、处理措施、结果,确保试验的可追溯性。例如某试验中,第8次循环时温度箱的温度突然升至-20℃(设定值-30℃),处理措施是清理冷凝器,耗时2h,处理后重新运行第8次循环,温度恢复至-30℃,冲击正常施加。这些记录需写入最终试验报告,作为结果有效性的依据。
![万测[三方检测机构平台]](http://testsite.oss.files.d50.cn/ulsdmg.com/image/logo.png)
![万测[三方检测机构平台]](http://testsite.oss.files.d50.cn/ulsdmg.com/image/author.jp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