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测[三方检测机构平台]

中央空调气候环境试验的能效比变化测试标准

中央空调的能效比(EER/COP)是衡量其节能性能的核心指标,而气候环境试验通过模拟不同地域的温度、湿度等工况,测试能效比在实际场景中的变化规律。建立科学的测试标准,是确保试验结果准确、可比,支撑产品性能评估与市场监管的基础。本文围绕中央空调气候环境试验的能效比变化测试标准展开,详细解析其核心内容与执行要点。

测试标准的适用范围与术语定义

本标准适用于以蒸汽压缩循环为制冷(制热)方式的中央空调机组,涵盖蒸汽压缩循环冷水(热泵)机组(GB/T 19409)、多联式空调(热泵)机组(GB/T 18837)、单元式空气调节机(GB/T 17758)等常见类型。对于特殊用途的中央空调,如医用恒温恒湿空调、军工级抗恶劣环境空调,因使用场景的特殊性,本标准不适用,需参考专用测试标准。

气候环境参数是试验中模拟的外部与内部环境物理量,核心包括室外侧干球温度(反映空气的冷热程度,单位:℃)、室外侧湿球温度(反映空气的湿度与换热能力,单位:℃),以及室内侧干球温度(室内空气的基准温度)、室内侧相对湿度(室内空气的潮湿程度,单位:%RH)。这些参数需严格对应目标气候区的实际工况。

能效比是中央空调能量转换效率的量化指标:制冷能效比(EER)为机组在制冷工况下的制冷量(单位:W)与输入电功率(单位:W)的比值(EER=制冷量/输入功率);制热性能系数(COP)为制热工况下的制热量(单位:W)与输入电功率(单位:W)的比值(COP=制热量/输入功率)。两者的区别在于适用工况(制冷/制热)与计算参数(制冷量/制热量)的不同。

试验工况是指试验中设定的机组稳定运行状态,包括设计工况(机组额定能力对应的标准工况,如多联机的制冷设计工况为室外35℃、室内27℃)、部分负荷工况(机组运行在非额定负荷下的工况,如负荷率50%、75%),以及动态工况(模拟气候参数随时间变化的工况,如室外温度从28℃渐变至35℃)。不同工况的测试共同构成能效比变化的完整曲线。

气候环境参数的设定要求

试验中室外侧气候参数需依据GB/T 18837《多联式空调(热泵)机组》或GB/T 19409《蒸汽压缩循环冷水(热泵)机组 性能测试方法》中的气候区划分设定。我国气候区分为严寒地区、寒冷地区、夏热冬冷地区、夏热冬暖地区、温和地区五大类,每类地区的夏季/冬季设计工况均有明确规定——例如夏热冬冷地区夏季室外设计干球温度35℃、湿球温度28℃,冬季室外设计干球温度-7℃、相对湿度70%;夏热冬暖地区夏季室外设计干球温度34℃、湿球温度27℃,冬季室外设计干球温度7℃、相对湿度60%。

室内侧参数需模拟用户的实际使用环境,制冷工况通常设定为干球27℃、湿球19℃(对应室内舒适温度与湿度),制热工况设定为干球20℃、相对湿度50%。部分负荷工况下,室内侧参数需保持稳定(波动≤0.5℃/±2%RH),仅通过调节室外侧温度或室内侧负荷(如关闭部分末端)实现负荷率变化。

动态气候环境试验中,室外温度的变化需符合实际气象规律:渐变工况的温度变化速率通常不超过1℃/10min(如从25℃升至35℃需100min);突变工况的温度变化幅度不超过5℃(如从30℃骤升至35℃),以模拟极端天气下的能效比响应。

湿度参数的设定需与温度协同:夏季工况中,湿球温度需对应干球温度下的饱和湿度(如35℃干球温度对应的饱和湿球温度约28℃);冬季工况中,相对湿度需反映地域的干燥程度(如严寒地区冬季相对湿度约60%)。

能效比变化的测试工况覆盖

能效比变化测试需覆盖机组的全负荷范围,包括设计工况(100%负荷)与部分负荷工况(通常为25%、50%、75%负荷)。部分负荷工况的设定需通过两种方式实现:

一、调节室内侧负荷(如降低风机风速、减少末端数量),二、调整室外侧温度(如降低室外温度以降低机组负荷),确保机组稳定运行在目标负荷率下(负荷率偏差≤5%)。

对于变频中央空调,需额外测试“变频率工况”——即机组在不同压缩机频率下的能效比变化(如频率从30Hz升至60Hz)。此时,室外侧温度保持设计工况,通过调节变频器输出频率改变压缩机转速,记录每5Hz对应的能效比数据。

动态工况测试需模拟“一天的温度变化”:例如从早晨的25℃(8:00)升至中午的35℃(12:00),再降至傍晚的28℃(18:00),记录每个整点的能效比数据,分析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。

低温制热工况(如室外-15℃)与高温制冷工况(如室外40℃)需作为“极端工况”补充测试,以验证机组在极限环境下的能效表现——例如严寒地区的中央空调,需测试室外-15℃时的COP值,确保制热性能满足用户需求。

试验条件的控制要求

试验需在符合GB/T 7725《房间空气调节器》要求的环境舱中进行。环境舱的核心要求包括:温度控制精度±0.5℃(舱内任意两点的温度差≤1℃)、湿度控制精度±2%RH(相对湿度偏差≤3%)、舱体保温性能(漏热率≤5%),以确保试验环境的稳定性。

室外侧空气流速需模拟实际使用中的通风条件,通常设定为2.5m/s±0.5m/s(对应自然风或建筑通风的风速)。若机组自带室外风机,需关闭风机,由环境舱的送风机提供稳定风速,避免风机自身散热影响试验结果。

机组在正式测试前需进行“预运行”:预运行时间不少于2小时,或监测压缩机排气温度——待排气温度稳定(变化≤1℃/10min)、输入电流稳定(波动≤2%)后,方可开始测试。预运行的目的是让机组的换热器、压缩机等部件达到热平衡,避免启动阶段的 transient 数据(如高功率、低制冷量)影响平均值。

电源条件需符合GB/T 12325《电能质量 供电电压偏差》要求:电源电压波动≤±1%(如220V电源的电压范围217.8V~222.2V)、频率波动≤±0.5Hz(如50Hz电源的频率范围49.5Hz~50.5Hz)。测试前需用功率分析仪检测电源质量,确保输入功率的测量准确。

能效比的计算方法与数据处理

瞬时能效比(EERt/COPt)是某一时刻的能效值,计算公式为:EERt=Qct/Pt(Qct为瞬时制冷量,Pt为瞬时输入功率);COPt=Qht/Pt(Qht为瞬时制热量)。瞬时值需通过高精度仪器实时采集(如涡旋流量计测制冷量、功率分析仪测输入功率)。

平均能效比(EERavg/COPavg)是稳定运行阶段的能效值,需选取机组稳定运行30min的时间段(如预运行后第2~2.5小时),计算该时间段内瞬时值的算术平均值:EERavg=(EERt1+EERt2+…+EERtn)/n(n为采集次数)。稳定运行的判断标准是:制冷量波动≤2%、输入功率波动≤3%、温度波动≤0.5℃。

数据采集的参数需包括:室外侧干球/湿球温度、室内侧干球/相对湿度、机组制冷量/制热量、输入功率、压缩机频率(变频机组)。采集频率需不低于1次/min,动态工况下需提高至0.5次/min,确保捕捉到能效比的细微变化。

异常数据需按规则剔除:若某一瞬时值偏离平均值超过5%(如EERavg=3.5,EERt=3.7),需检查该时刻的试验条件(如温度是否波动、功率仪是否干扰)——若为试验误差,需剔除该数据并重新计算平均值;若为机组自身波动(如压缩机启停),需延长稳定运行时间至60min,覆盖波动周期。

不同气候区的能效比修正规则

当试验工况与目标气候区的设计工况存在差异时,需通过“修正系数”调整能效比结果,确保不同地区的试验结果具有可比性。修正的核心逻辑是:温度、湿度等参数会影响机组的换热器效率与压缩机功耗,需将试验工况的能效比转换为目标工况的能效比。

修正系数由标准规定,主要包括温度修正系数与湿度修正系数:温度修正系数——室外温度每升高1℃,EER降低0.02W/W(制冷工况),COP降低0.03W/W(制热工况);湿度修正系数——室外湿球温度每升高1℃,EER降低0.01W/W(制冷工况),湿度对制热工况的影响可忽略(冬季空气干燥,湿度对换热的影响小)。

修正的计算方法以夏热冬冷地区为例:某机组在试验工况(室外34℃、27℃湿球)下的EER=3.5,目标气候区的设计工况为35℃、28℃湿球,则温度修正量=(35-34)×(-0.02)=-0.02,湿度修正量=(28-27)×(-0.01)=-0.01,修正后的EER=3.5-0.02-0.01=3.47。

修正结果需在试验报告中明确标注,作为产品性能标签的依据——例如某空调的“夏热冬冷地区能效比”需标注修正后的EER值,而非试验工况的原始值。

试验结果的重复性与再现性要求

重复性是指同一实验室、同一设备、同一操作人员,在相同试验条件下,对同一机组进行两次平行试验的结果偏差。标准要求重复性相对偏差≤2%(即|EER1-EER2|/[(EER1+EER2)/2] ≤2%)。例如两次试验的EER分别为3.5与3.6,相对偏差=|3.5-3.6|/3.55≈2.8%,超过要求,需重新试验。

再现性是指不同实验室、不同设备、不同操作人员,对同一机组进行试验的结果偏差。标准要求再现性相对偏差≤5%(即|EERa-EERb|/[(EERa+EERb)/2] ≤5%)。再现性的目的是确保不同实验室的测试结果具有可比性,支撑市场监管(如节能认证)。

若偏差超过要求,需从三方面排查:

一、试验条件(如环境舱温度是否一致、电源是否稳定),二、机组状态(如制冷剂充注量是否相同、换热器是否清洁),三、操作流程(如预运行时间是否一致、数据采集频率是否相同)。排查后需重新进行两次平行试验,直至偏差符合要求。

试验报告需包含完整的信息:试验工况(气候参数、负荷率)、数据采集记录(温度、湿度、功率、冷热量)、能效比计算过程(瞬时值、平均值)、修正结果、重复性/再现性验证结果。报告需加盖实验室公章,作为产品认证或市场监管的依据。

标准执行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

环境舱温度波动大是常见问题,主要原因是温度传感器未定期校准(每季度需校准一次)或舱体密封性能下降(如密封胶条老化)。解决方法:定期用标准温度计校准环境舱的传感器,检查舱体的门封、通风口,更换老化的密封材料,确保温度控制精度符合±0.5℃的要求。

预运行时间不足会导致启动阶段的高功率数据被计入平均值,影响能效比结果。例如某机组预运行1小时后开始测试,此时压缩机排气温度仍在上升(变化2℃/10min),输入功率偏高(比稳定状态高10%)。解决方法:将预运行时间延长至3小时,或监测压缩机的排气温度——待排气温度稳定(变化≤1℃/10min)后再开始测试。

数据采集频率不够会遗漏能效比的变化趋势,例如动态工况下1次/min的频率无法捕捉到温度突变时的EER下降(如室外温度从30℃骤升至35℃,EER从3.5降至3.3仅需5min)。解决方法:将采集频率提高至0.5次/min,或使用具有“事件触发”功能的数据记录仪,当温度变化超过1℃时自动增加采集频率。

制冷剂充注量异常会导致能效比偏差——充注量过多会增加压缩机功耗,充注量过少会降低制冷量。解决方法:测试前需检查机组的制冷剂充注量(用电子称称量或压力 gauge 检测),确保符合厂家的规定值(如R32制冷剂的充注量为1.5kg/台)。若充注量异常,需重新抽真空并充注制冷剂,再进行试验。
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ulsdmg.com/a/925.html

版权声明: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